查看原文
其他

卢志文:什么样的知识才有力量,又该如何习得? | 头条

卢志文 新校长传媒 2021-12-23

▲ 年会进行中,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,参与远程学习



在知识爆炸、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急需了解更多“关于知识”的知识。


日常中,我们容易做两分法,将事物分成正面和反面,比如将知识分成显性和隐性的,直接和间接的,或者“知道是何”与“知道如何”。我们往往只看到硬币的两个面,而忽略了它还有侧面。硬币的侧面非常重要,它是连接正反两面的中枢。


如果在三元分法的思维之下,知识又该怎样划分呢?



关于“知识”,正确的分法是什么?


清华经管学院的杨白云教授,做了一个分类。他把知识分成理性知识、感性知识和活性知识。


什么是理性知识?就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真实性、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,理性知识的根本动力就是求真。人类有求真的天性,但完全理性的人是犀利的,往往又是愚蠢的。


因此泰戈尔才说,全是理智的心,恰如一把全是锋刃的刀,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。所以,仅有理性知识是不够的。


什么是感性知识呢?感性知识是人类行为直接触动而形成的知识,它是一种隐性知识,它的内在动力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。但是它有致命的缺陷,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,难以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,不容易跨时空传播和应用。


《石钟山记》中,苏东坡说: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,故莫能知,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。”我们对于知识,特别是感性知识,常常也有这样的遗憾。


活性知识是什么?活性知识是人类对于事物重要性、价值性的认知,它属于人类情感与价值的范畴,它反映个体行为背后的本源: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?所有生命都有活下去,将基因传递下去的本能。 


活性知识,主要是指人类为了追求自由与社会公平,所产生的价值性的认知。人类的实践是受价值导向和情感指挥的,我们必须要有方向,要有敬畏。王阳明说“致良知”,康德说“要有价值判断”,哈贝马斯强调“自由知识”,J.H.弗拉维尔提出“语言认知”等等,他们说的都是活性知识。

 


今天,我们面临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,人类知识的总量成几何级数增长。在19世纪,每50年人类的知识总量翻一番,然后是30年翻一番,20年翻一番。到了2020年,知识每隔73天翻一番。


不过我想问,“知识爆炸”到底是哪些知识在爆炸?理性知识有没有爆炸,感性知识有没有爆炸,活性知识有没有爆炸?


理性知识,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,基本上没有新的理论诞生;感性知识,我们可以这么说——当代或者今天人们的感性知识,是远远不及古人的,古人生活很慢,车马也慢,一生只够爱一个人,他们的感情丰富。而今天我们的生活快,已经失去了感性,很多只剩下感官,活性知识本来就没那么多,所以不可能爆炸。

 

所以今天爆炸的,一定是理性知识。理性知识的快速膨胀,反映了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,而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向来重视理性知识的学习,有非常好的传统,也正是这个传统,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繁荣和发展。


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流传一句话: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。”理性知识给我们力量,没有理性知识,这个人就不强大,一打就垮;但是缺了活性知识,这个人不打自垮。


重视理性知识的学习没有错,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在未来我们仍将继续坚持对它的学习。但是今天我们的教育,由于长期忽略了感性知识,忽略了活性知识,于是带来一系列的问题,如价值扭曲,拜金主义、道德滑坡,技术之上、理想缺失、交往障碍、情感荒芜,难以合作……


这些问题,未来我们必须解决。靠什么,怎么办?一旦我们对知识有了这样的三元分法,也就知道做怎样的弥补了。



当今时代,究竟是“知识爆炸”还是“信息爆炸”?


  • 信息不等于知识


对于知识爆炸,人们还存在一个更大的误区:到底是知识爆炸,还是信息爆炸?我们认为,信息并不是知识。


1851年创刊的《纽约时报》,它当时一周登载的信息量,相当于17世纪全球学者毕生所能接触的信息总和。近30年来,人类产生的信息量,已经超过了过去5000年人类的信息总和。


面对着新闻信息飞速增加,娱乐信息急剧攀升,广告信息铺天盖地,科技信息指数递增,个人接受严重超载,今天的我们面临一个严峻问题:怎么判断信息是有用,还是无用呢? 


英国科学家波普(K. Popper)说,信息有三个世界,分为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,主观精神世界的信息和客观概念世界的信息。“信息”跟“知识”不是一回事,它们之间有一条数据资源开发链:事实-数据-信息-知识-智慧。


当知识碎片化的存在,没有了提炼的过程,这些知识也仅仅是信息。也就是说,信息的范围是大于知识的。


但是,知识与信息二者的结构是分立的,效用是并列的,内容是可以转化的,一部分属性也是可以替代的。那些有过程、有系统、有联系的信息,才会成为知识。


很多时候,我们学校教的和考的并不是知识,而是一些无用的信息,这应该引起我们警惕。所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要珍惜孩子的注意力,因为这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东西。


  • 知识不等于智慧 


我们常说,知识等于“知+识”,“知”可以通过读万卷书获得,而“识”必须是行万里路。智慧等于“智+慧”,但是知识不等于智慧。人们常说“急中生智”,定能生慧;智是能力,慧是境界;智教会我们如何进,慧让我们懂得如何退。


我们必需要知道,知识具有分布非对称性、使用无排他性、可传递性、可加工性、可储存性、可开发性。


拉开视距,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知识进步我们也需要明白。比如工具的进步,让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,向善;知识的进步,让人类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,求真;而人格的进步,则将推动人类从信息文明迈向智能文明,臻美。


而这些,都是教育绕不过去的核心主题。



未来需要具备高感性能力的人


什么是文盲呢?


过去,不识字的人,我们叫“文盲”;知识经济时代,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才叫“文盲”;而今天我们想说,不懂审美的人才是“文盲”。在新型的知识社会里,我们应该重视什么呢? 


Daniel H. Pink说,世界终将属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,他们有创造力,有同理心,能观察趋势,能为事物赋予意义。可是,在日常教学当中,我们教育工作者暴露出来的问题却非常多。


我们知道,学校教育有个“三维目标”:知识与能力,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,但这些东西都是碎片化的,甚至是错位的。


我认为,科学而完整的三维目标,应该是知识-技能-智能,过程-方法-策略,情感-价值-态度,九个词语纵横联系,上下对应,不可更改。



一名学生,他的学业进步的过程,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,也是技能丰富的过程(方法),更是智能开发的过程(领悟)。三条通道完全不同,如果我们用教知识的方式去学技能,那是缘木求鱼。


比如,骑车是技能,但骑车的注意事项却不是技能,它是知识。你天天给孩子讲自行车的部件名称,讲它的悠久历史,孩子是永远也学不会骑车的。知识和技能的习得通道完全不同,知识的获得需要情感参与,技能的习得需要价值引领,而智能的获得需要孩子的态度开关。


因此,我认为“自觉”“自主”和“自发”,是我们衡量孩子情感价值和态度的三个维度。



我们如何拓展知识的边界?


信息有三个维度,“知识”同样也有三个维度。只有我们明确它的分级,才能对它进行考评。 


初级的知识叫识记,中级的叫理解,高级的叫判断。知识社会中,我们怎样学习?当人类的知识总量飞速提升到就算一个人只选择一个方向,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前沿水平时,我们该如何拓展知识的边界?


1948年,阿斯比提出了“黑箱理论”——知识可以放置到某种框架之中,使用者对此并不知晓,面对黑箱,只需按照规程操作,就可以得到预期输出。很多时候,我们需要学习的并不是无穷无尽的知识,而是学习如何利用黑箱支持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。知识社会,死记硬背很多知识,既无可能,更无必要。


基于此,我认为未来的教育体系,应该是两路并行。一是学会一种学习方式,让我们有从头再来的能力;二是我们要具备直接使用黑箱,高效率获得结果的能力——利用分布式存储运算,在主链部署诸多适用于教育领域的智能合约,并将去中心化和Token激励策略更好地融入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。


这样一来,我们就不再惧怕知识爆炸,就能够回归教育的原点,知道该怎么办。 


今天,人类最需要焦虑的是人类自身。在漫长的蒙昧时代,人类经过了千万年进化,可是农业文明时代却只用了几千年,工业文明时代只有几百年,信息文明时代只有几十年。


现在,我们即将进入智能文明时代,我们不知道人类的未来在哪里,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需要思考的终极问题。


来源 | 本文据卢志文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

责编 | 凳子骑

2594889720@qq.com

• 让流浪狗回家:教育推动生命成长的标志在于思维的跃升

• 刘瑜: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,但是却没有“失败学”

• 学校如何远离舆论危机?三种思维和三把尺子很重要

▼ 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进入远程学习通道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